衢州市柯城區地處浙西山區,一直以來自然災害多發頻發。特別是近年來,隨著經濟發展進入“快車道”,安全生產風險隱患增多,各類風險交織疊加,給指揮協同帶來新的課題、新的考驗。為進一步加強應急指揮通信保障,柯城區立足構建“大應急”的實際,率先在全省范圍內,全系統采購370MHz窄帶數字集群指揮網絡并建成通網。首批次采購并建設8個固定基站、450部對講機及MESH自組網設備,基本滿足全區應急指揮通信保障需求,全面提升了應對安全生產事故、突發災害事件處置、應急救援、應急指揮調度的通信保障能力。370MHz窄帶數字集群指揮網絡是應急指揮通信的新設備、新手段、新能力,填補了柯城區窄帶數字集群應急通信網絡的空白,為全市構建370MHz應急專用無線電通信網絡提供了“柯城樣板”。
一、廣泛調研,充分謀劃,做足“開篇布局”。
柯城區高度重視基層應急指揮體系能力的建設提升,突出全區應急指揮通信體系的健全完善,以應急指揮調度的需求和問題為導向,深度開展調研,深化全局謀劃。一是梳理能力現狀。立足柯城區工作實際,細化梳理全區應急指揮通信網絡手段不健全、覆蓋不全面、通聯不穩定和指揮不到底等短板弱項,切實找準“病根”;二是深入廣泛調研。多次赴寧波、臺州等地學習好的經驗做法,深入裝備廠家實地調研,充分了解裝備性能特點、場景應用模式和指揮鏈路架構等關鍵,共同研究符合柯城實際的應急通信保障網絡;三是科學論證選點。通過“地圖看、實地跑、集中研”的方式,深度分析柯城區地形特點,細化災害風險等級,從全區23個備選點位中優選了8個基站架設位置,并通過仿真測算,完成定點選址。通過調研、論證、仿真等手段,將實事求是、合理科學的理念植入在項目的起步階段,并持續貫穿全過程。
二、精心組織,聚精會神,搭穩“四梁八柱”。
在項目實施過程中,緊抓關鍵環節,全程跟蹤推動370MHz窄帶數字集群指揮網絡建成通網。一是制定建設計劃。綜合考慮疫情、人員、裝備和天氣等因素,研究制定建設整體計劃,按照30天完成基站建設,15天調試改進和7天對講機寫頻分組的時間軸,倒排建設時間表;二是實施安全得力。專人負責,建立每日一計劃、每周一總結的制度,做細做實安全隱患分析報告,通過跑現場、對細節,始終緊盯項目實施的“進度條”,安全順利的完成了立項到建成通網的工作;三是下發管理規定。為更好規范370M對講機的使用,確保好用、管用、實用,研究制定了《衢州市柯城區370MHz對講機使用管理規定(試行)》,重點強調嚴格按照權限編組規范使用,按照操作使用說明書正確使用,為后續規范使用和管理提供了保證。
三、深挖細研,體系聯動,寫好“后半篇文章”。
柯城區始終秉持建好是基礎,用好、好用才是關鍵的理念,針對前期實際能力檢測中發現了部分點位存在通信盲區或信號弱區,在群組劃分和權限能力上按設想搭建的不足,需進一步“挖潛力、摸底數、促提升”,在實戰中檢驗提高應急通信保障能力。一是在使用中找短板。在實際處突場景中,及時收集各單位發現的短板弱項,找準薄弱環節,深入挖掘設備潛力,適時組織技術單位再建模型、再仿真、再改進,持續完善370MHz窄帶數字集群指揮網絡;二是在架構上尋突破?;趹敝笓]通信保障基本模式,創新建立部門—鄉鎮街道—村社的三級指揮聯動鏈路,實現全區應急指揮通信鏈路橫向到邊,縱向到底的暢通,構建使用管理的“正循環”,達到“一令下達、一呼百應”的局面;三是從體系上補能力。加強移動基站配置,結合后續應急或處置突發事件行動的現實需要,加強移動基站配置用于擴大固定基站的覆蓋范圍,解決應急行動范圍的固定基站話音信道數不足的問題,確保“聯得通、呼得應、報得出”。通過“建、用、評、改”,深挖細研,持續改進完善,全力寫好“后半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