訊美大通欄首屏banner廣告

指揮調度網

專業應急指揮調度產品選型平臺
維德科技 多媒體調度
朗馳欣創 指揮調度
掌控無限 無線調度
科立訊對講機供應商
您的位置: 首頁 » 市場分析 » 文章正文

IDC:2022年中國智慧城市市場分析及2023年十大預測

指揮調度網    2023-02-09  來源:通信世界全媒體 字體【
H3C 多媒體視訊
    2月2日,IDC發布了2022年中國智慧城市市場分析及2023年十大預測。據IDC分析,2022 年中國政府主導的智慧城市 ICT 市場投資規模為 214 億美元,相比2021年增長21%,總體投資保持樂觀增長。預計到 2026 年,中國政府主導的智慧城市 ICT 市場投資規模將達到 389 億元人民幣,2022–2026年的年均復合增長率為 17.1%。
  從IDC的市場分析來看,中國智慧城市整體市場具有如下趨勢:
  智慧城市受城鎮化進程影響,區縣級市場潛力待挖掘。“十四五”規劃預計將常住人口城鎮化率從2020年的60%進一步提高到 65%,城市建設的深入帶來持續的智慧化應用場景需求。值得注意的是,2022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推進以縣城為重要載體的城鎮化建設的意見》,各地相繼提出了相應的實施方案,預計智慧城市市場進一步下沉至區縣,相關市場的潛力有待技術提供商深入挖掘。
  注重場景化應用的實用性和有效性。目前我國智慧城市的基礎設施已相對完善,包括政務云、感知體系、腦類技術平臺等在內的基礎性技術基座為上層應用場景提供了有效的支撐。然而,應用場景包羅萬象,十分豐富, 當前的智慧城市部分場景建設缺乏實際需求支撐,實用性和有效性還有較大的提升空間。
  智慧城市成為新興技術的主戰場,技術融合孕育創新場景。目前,人工智能、空間信息技術、數字孿生、自動駕駛、5G、物聯網等新興技術在智慧城市的城市治理、民生服務、經濟發展等領域加速應用,如自動駕駛示范區的建設提升了城市數字化路口等基礎設施的建設。新興技術的融合創造了新的應用,如知識圖譜與遙感影像解譯的融合提高空間識別的準確度、空間地理信息與數據孿生的融合為城市決策規劃提供依據。
  更加關注智慧城市統籌規劃和持續運營。近年來以項目建設為主的智慧城市項目呈現出“重建設輕運營”的特點,智慧城市項目的發展模式亟待向“持續運營”的方向轉變。通過關注新型智慧城市總體規劃與頂層設計,創新智慧城市建設運營模式,建立智慧城市的標準規范、績效管理、發展評價體系,推進智慧城市規劃、建設、運營的一體化,建立起智慧城市長效發展的運營機制。智慧城市的運營將有效提升城市的經濟效益及社會效益,促進城市內循環。
  IDC認為,中國智慧城市需重點關注以下技術和場景:
  數字孿生城市:
  IDC認為,數字孿生技術是仿真模擬和可視化技術在數字化轉型組織中的擴展應用,而目前數字孿生城市是未來智慧城市建設新階段中的重要特征。數字孿生城市應具備“物理-數字空間的精準映射”、“物理-數字空間的實時聯動與交互”以及“城市要素全生命周期管理”這三個方面的能力或特點。目前我國正不斷推動數字孿生技術在智慧城市建設方面的應用,“十四五”規劃更確提出要“探索建設數字孿生城市”,為數字孿生城市建設提供了國家戰略指引。
  城市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仍將是智慧城市建設中的重要內容,目前城市人工智能的應用以智慧安防、城市管理、城市治理等場景為主,智慧應急、智慧交通、智慧水務、智慧能源等場景對人工智能技術的需求也明顯增多,結合城市應用場景的算法種類明顯增多,進行橫向多事件維度及縱向多時間維度的關聯,復雜場景的推理明顯增多,人工智能將賦能更多城市場景。
  智慧園區:
  智慧園區作為智慧城市的縮影,政策推動、客戶需求以及技術進步使得智慧園區數字化加速,也為技術供應商帶來更多機會。智慧園區已經從單一的信息化建設轉變為從規劃到建設運營的一體化服務,從傳統的基礎設施建設、物業管理等轉變為包含產業服務、企業服務、人才服務等在內的全方位可持續運營服務。同時,需要關注智慧園區與產業發展的良性互動,智能化依舊是智慧園區的建設重點,低碳綠色化是智慧園區發展必然的趨勢。
  城市智能交通:
  中國的城市智能交通發展的趨勢與全球基本保持一致,越來越多的解決方案提供商和最終用戶開始重視軟件和數據在智慧化應用中給整體城市交通出行安全和效率帶來的提升。交通硬件市場在中國城市智能交通的整體市場的占比依然保持在較高水平,但以數據和軟件為核心的平臺級和應用級解決方案市場的比重在迅速擴大。同時,數據在城市智能交通中的價值進一步顯現。
  從2022年中國智慧城市市場分析看2023年趨勢,IDC總結出中國智慧城市市場的十大預測。具體如下。
  預測一、氣候危機
  到 2023 年,盡管在氣候跟蹤和智能分析,及綠色采購方面做出了一些努力,但是中國35%的城市仍受到全球能源和氣候危機的影響。
  預測二、零信任與人工智能
  到2024 年,零信任架構逐步采用,中國20%的大中型城市將使用人工智能技術,來提升感知能力,以及賦能網絡安全解決方案。
  預測三、云與托管服務
  到 2024 年,由于技術人員持續短缺,中國75%的地方政府將重新調整財政預算和組織分工,增加對云和管理服務的支出。
  預測四、數據共享
  到 2023 年,中國30%的部、省、市政府將搭建數據平臺,在政府、企業和公眾之間的數據共享,以改善流程和用戶體驗。
  預測五、人工智能輔助技術
  到 2025 年,中國60%的人口超過10萬的社區,為保證公平性和包容性,至少部署了一種以上的人工智能輔助技術,提供從多語言到無障礙服務。
  預測六、建筑工程行業生態
  到 2026 年,中國50%的大中城市將與 IT、建筑、工程和房地產公司組成行業生態,分享數據、應用和專業知識,以解決環境可持續發展(ESG) 問題。
  預測七、多式聯運中心
  到 2026 年,中國超過50%的大城市將部署多式聯運中心,以促進便捷流動、健康和可持續發展及普惠。
  預測八、數字身份認證
  到 2024 年,中國60%的大城市和 80%的省將提供數字身份認證,以提高服務的訪問安全性。
  預測九、數字孿生水務
  到 2025 年,受缺水和極端天氣的陰影,中國40%的大城市將建設水務數字孿生平臺,以監測管理水資源的供應、質量、彈性,及用水習慣的變化。
  預測十、元宇宙服務
  到 2027 年,中國15%的城市產品和服務將以元宇宙或增強現實的方案提供,改變服務交付、規劃、模擬仿真,以及互動方式。

分享到:
0條 [查看全部]  相關評論
寶利通視頻通信專業供應商
3月6日,全國人大代表、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院長劉多在接受《人民郵電》報獨家…
2018年12月4日,2018中國“互聯網+”峰會在中國科技會堂召開。國家發展改革委…
11月8日上午,工業和信息化部副部長陳肇雄出席第五屆世界互聯網大會“工業互…
富晉天維 指揮調度
?